荀彧和曹操

三國時期最為人稱頌的君臣,可能是劉備和諸葛亮。荀彧和曹操的故事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就為他們平反一下吧。

當曹操還只是東郡太守的時候,荀彧就棄四世三公的袁紹而投奔曹操。當時曹操還是一個愛國的熱血青年,既會首發義兵攻打董卓,也敢為朝延撫平亂世。曹操甫見荀彧,便稱之為「吾之張良也」。

公元一九四年,曹操傾一州之力攻打徐州的陶謙。是值曹操的部下陳宮聯同呂布、張邈叛變,整個曹操的根據地都被叛軍佔領了。是荀彧為曹操死守鄄城,單刀直入擁兵數萬豫州剌史郭貢的帳營之中,勸退可能佔便宜的鄰州軍隊,否則曹操又何來根據地來反攻濮陽的呂布呢?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迎天子之策,是荀彧不斷鼓勵之下的產物。「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義以致英俊」,為曹操定下統一全國的戰略藍圖,可媲美諸葛亮的隆中對。由此可見荀彧不是一般的謀士,在中國封建社會扼殺人性的制度之中,荀彧是難得一見有政治理想的人物,他對於曹操的期許,就是一位平定天下、匡扶漢室的亂世英雄。

袁紹,是曹操一統華北的死敵。最初袁紹的軍力和國力是曹操的數倍,是荀彧鼓勵曹操與之對抗;在官渡之戰死戰之時,曹操被袁紹軍攻打得焦頭爛額、糧缺兵疲,欲棄要津而退守許昌,是荀彧寫信給曹操勸他死守官渡。這是一場扭轉乾坤的戰役,那一句鼓勵說話我到現在還記得:

承尊命使決進退之疑,愚以袁紹悉眾聚於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紹軍雖眾,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濟?今軍實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也。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許攸的來投就是曹操「用奇之時」,結果曹操以火攻烏巢擊敗袁紹,一統華北。

荀彧不僅是曹操的張良,也是曹操的蕭何。在漢獻帝遷都許昌後,荀彧擔當的一直是尚書令。在東漢一朝,尚書令就是宮廷的秘書長,綜攬朝廷的第一號人物,可說是曹操的丞相。曹操出征在外,是荀彧籌措軍糧,也是荀彧替曹操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以防有類似伏完謀反的事情發生。可見荀彧對曹操的重要性不下於諸葛亮之於劉備──出謀獻策、制定方略、穩定後方、治國安邦,統統都是最重要的一號人物。人品方面,荀彧為人正直,也嘗為世人所稱頌。

和諸葛亮的結局不同,荀彧的下場是「夢憂薨」,原因是反對曹操進魏公之名。荀彧之死因是三國歷史大迷團之一,但幾可肯定的是,荀彧仍然是那一個以復興漢室為望的股肱之臣,但曹操卻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如果歷史重來一次,把荀彧的位置和諸葛亮對調的話,死的應該是諸葛亮,荀彧當是劉備的托孤之臣。這是荀彧的不幸,也是諸葛亮之幸──曹操代表的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自己也被無限權力所扭曲,無論上台的是誰,結果也是理想的破滅。正如曹操所言,不是他不想放棄權力(事實上他也應該不想),而是他一放棄的話,他就會跌下萬尺深淵,全族覆滅。

柏楊先生嘗言:現代政治之下,有權力的人不用像曹操般,搭上權力快車之後便是一條不歸路,他可以完完整整地一路退下來,所以我們渴望民主政治。也許他忘了,沒有經歷美麗島事件的香港人是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可貴的,我們都認為當權者不是曹操,他們說可以,就是可以了,為什麼要堅持?荀彧之死,真是時代的不幸啊。

2 則留言

  1. 我也很喜歡荀文若這個三國人物,文若之死只可歎生不逢時。

    人懂不懂珍惜和爭取應有的東西很在乎他的閱歷,在此港人的確時辰未到。港人還沒有去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所以不像台灣的人民般「發出最後的哮聲」。不「起來」是正常的,因為人就是唔見棺材唔留眼淚。

    然而民主並不是一定要覺得有需要才實行。民主政制和人民對民主政制的素養,有時是一個雞和雞蛋的問題。

  2. >>民主政制和人民對民主政制的素養,有時是一個雞和雞蛋的問題。

    認同你所說的。因為一直都沒有行民主選舉,所以沒有那一種的文化土壤來提高人們的公民意識。但另一方面看,這就是社會決定論的雛型,豈不是任何的改革都是徒勞無功?

    這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吊詭。八、九十年代的民主戰將老了,有時覺得他們有點像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做了那麼多的事情,大部分人對於民主的了解,還是一種「攪事分子」的心態,怎能不讓人沮喪?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