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長大

 和珠珠去了油麻地電影中心看這部片子

去看這個片子完全是一時興起,到現在才知道電影是根據瑪贊.莎塔碧的四本原著漫畫改編而成的,所以也就沒有了和原著的比較。

黑白的線條和簡潔的畫風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的一個收獲,就是自己對於伊朗歷史的認識也就加深了一點點,從前我是真的不知道,原來伊朗的女子二、三十年前上街是不用戴頭巾的。

可能沒有原著的影響,自己也是第一次到戲院看這些黑白風的漫畫電影,所以感覺很新鮮。片子對戰爭的描寫,所用的視角也是很特別的,看著那些一個又一個的「人形紙版公仔」往中央的深淵倒下,有點滑稽,但正正是這種荒謬感,更突出了兩伊戰爭的恐怖和震慄。

女主角(Marjane)離開了伊朗後到法國的生活也是很讓人深思的。為什麼主角會不想認自己是伊朗人?為什麼Marjane後來又思鄉?重回伊朗,為什麼她又想離開?除了「尋找自由」之外,她想要的又是什麼?

古人說:人生如萍,在水上亂流。陳之藩說:萍總有水流可藉;以他看,人生如絮,飄零在萬紫千紅的春天。電影的最後一幕,Marjane第二次回到法國,在她回望機場的一剎,會不會也有陳之藩的感觸?

更多連結:
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長大
原著與改編:看《我在伊朗長大》

3 則留言

  1. 好一句人生如萍,在水上亂流。

    我看完persepolis也是這個感覺。
    能夠有香港這個舒適又屬於自己的地方,我真幸福。

  2. 我比較喜歡人生如絮的說法,套用學術語言,「飄絮的說法更符合韋伯對現代社會因工具理性盛行而引致之解魅化和安身立命基礎之崩析分離的描述」。

  3. 「飄絮的說法更符合韋伯對現代社會因工具理性盛行而引致之解魅化和安身立命基礎之崩析分離的描述」。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