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書, 不一樣的心情

<Frank Schatzing 群>

一部集合政治、科學、人性、道德、想像於一身的小說。九百多頁的書很難寫什麼讀後感。

一群單細胞藻如何有智慧的可能?

美國的救世觀會受到什麼樣的考驗?

深海的世界, 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世界, 是否存在在另一種的道德價值觀?

<John Perkins 經濟殺手的告白>

是陰謀論, 還是體制決定論?

但, 世貿多哈回合的破裂, 似乎某程度上印證了金權政體的力量。

代表所謂正義、自由、民主的美國, 提倡所謂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 只是第三世界國家血汗工場的奴隸主。

Perkins也許看不到, 現在第三世界賣的不只是廉價勞動力, 還有他們的身體, 他們血中的抗體, 他們細胞中的基因。

另一個剝削的名字, 叫做專利權。

From wikipedia:

Economic hit men (EHMs) are highly paid professionals who cheat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 out of trillions of dollars. They funnel money from the World Bank, the 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SAID), and other foreign “aid” organizations into the coffers of huge corporations and the pockets of a few wealthy families who control the planet’s natural resources. Their tools included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s, rigged elections, payoffs, extortion, sex, and murder. They play a game as old as empire, but one that has taken on new and terrifying dimensions during this time of globalization.

<林奕華 娛樂大家-文化篇>

認識一個作家的最好方法就是看他成長的故事。

開始明白林奕華為什麼看不起浮淺的消費文化。消費, 代表不只是物質上的, 更是精神上的──把他人當作自己慾望的投射, 把女性的胴體炒作成待價而沽的商品。一切的根源都在於自我中心, 把自己的虛榮與自卑, 都投放在現代社會的人慾橫流, 最後是集體的自我迷失。

人人都渴望愛與被愛(廣義上的)。但正如林奕華指出,

愛情是出於我們對自我匱乏的心理補償, 不論追求對方有貌有才有身段有安全感有女性魅力有男性氣概, 都反映一個人覺得自己有甚麼欠缺和不足。而流行文化教給我們的愛情, 不過是看到一個眼睛喜歡的人便渴望他也喜歡自己, 於是便肯定了自我的價植。但這種自我價值不過是自我懷疑的包裝, 因為得到心目中的愛情之後, 又會害怕對方因為看到另一個更喜歡的人而變心。

說得學術一點, 這是現代化社會的代價吧──工具價值泛濫帶給人存在的焦慮與虛無。愛情只好淪為一種工具, 一群自卑與自大的個體在互相利用, 然後”feel good”。殊不知真正的交心, 是由認識自己開始。這是最難攀越的障礙, 但要做的話其實也很容易, 其重點在於「放」──放下自我中心, 放下心中執著, 放下自我防衛。

我們都是從宇宙分裂出來的碎片。

「分散了的靈魂, 必在愛中重合」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