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一部強調本土特色的台灣電影。但什麼是台灣的本土特色呢?墾丁的景點?國境之南的恆春半島?還是台南的鄉土氣息?
所謂電影具有本土特色者,場景的搭配當然重要,但要觀眾有所共鳴,便需要導演作出畫龍點晴的鋪墊。在相對明快的節奏背後,電影的剪接抑壓著一種悲情的底蘊,隱隱揭露國民政府與日據治下台灣人民的心理衝突──重點就在一曲<野玫瑰>。
如果沒有那一幕<野玫瑰>的表演,那麼海角七號充其量只是兩個相交會的愛情故事,一個以日據時期的台灣為歷史背景的悲喜愛情劇;又或者如一些大陸學者所言,<海角七號>是一個顛倒殖民意象的嘗試,以阿嘉和友子的愛情包裝,美化日本殖民台灣的史實。
<野玫瑰>的曲來自舒伯特,詞來自歌德。八十歲的茂伯竟然可以用月琴彈奏,足證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現代化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個意義上,<海>一片比<色‧戒>更顛覆,因為台灣本土意識竟然來自日據時期的殖民塑造。
男孩看見野玫瑰 荒地上的野玫瑰
清早盛開真鮮美 急忙跑去近前看
愈看愈覺歡喜 玫瑰、玫瑰、紅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男孩說我要採你 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說我要刺你 使你常會想起我
不敢輕舉妄為 玫瑰、玫瑰、紅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男孩終於來折它 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刺他也不管 玫瑰叫著也不理
只好由他折取 玫瑰、玫瑰、紅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有關對歌德此詞的理解,大意如此:第一段是男童「看見」紅玫瑰;第二段是男童「想要」紅玫瑰。然而,第三段才出現較為無奈的結果,男童「採摘」紅玫瑰,而野玫瑰也只能無奈的任由男童採摘。
如果第一段是象徵著阿嘉與友子之情,第二段是日籍老師與小島友子之情的話,那麼第三段代表的是什麼?第三段的無奈感,表現於兒童合唱團唱出的歌詞,這是導演說不出的話語,所以沒有字幕,亦不是華語。第三段<野玫瑰>所代表的,是台灣本土人民對日本的複雜情感,既恨且愛又無奈;荒謬的歷史遭遇使得台灣淪為被人採摘的野玫瑰,不論是日本、國民黨、還是現在的中共。海角七號之所以被視為本土的代表作,是因為這兩個愛情故事,代表了一代人之悲情,在一片輕快的旋律之中,觸動台灣人心底的悲情底蘊。
延伸閱讀:
殘酷的海角七號,鄉民不解的野玫瑰(很細緻的劇情剖析)
http://blog.eroach.net/index.php?load=read&id=181
海角七號:咆哮野玫瑰(與黑澤明的<八月狂想曲>作對照)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8/05/post-213.html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野玫瑰〉(Heidenroslein)
(對歌德詞的分析)
http://tw.myblog.yahoo.com/hoon-ting/article?mid=9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