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電影中看見濃縮的人生、再平凡不過的故事。
音樂,是每人心中潛藏的年青躁動與不安,大田在酒吧彈奏的貝多芬《月光曲》是對年青美好的婉惜。音樂,是電影的主線,NJ與大田,胖子與莉莉,NJ與阿瑞,胖子與婷婷,都藉雅緻琴音奏起起伏跌宕的人生樂章。音樂,是人物內心的影照與波瀾,訴說著電影人物的過去與未來。
有把楊德昌和Stanley Kubrick一起比較的影評,但我聯想到的卻是蕭邦的The 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反正看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想像,「電影的發明,延長人類生活經驗至少三倍」,為我的胡思亂想寫下了註腳。
Ballade No. 1 Performed by Donald Betts. Courtesy of Musopen
另一個聯想就是敏敏所說的「白活」。敏敏每天都要對昏迷的媽媽說話,但卻發現自己能夠說的話實在少得可憐。之後敏敏上山向法師求助,卻發現人生還是不停的重複,只不過是角色的轉變,敏敏變成了媽媽,聽著別人不斷重複的說話。
我想起小時候看過衛斯理的一部小說,名字記不得了。故事的大要是一個地球人希望獲得預知未來的能力,一個外星人如他所願之際,記錄了地球人的生活軌跡,畫成圖表給地球人看。最後地球人自殺了,因為那張圖表,是如此的重複,預知能力頓然成了一種折磨。
我不知道應如何確切表達「存在的意義」的內涵,卻引起第三個的聯想:「如兩束蘆,互倚不倒。」這是佛家的思想,大意是說世界的存在本身是一個交互關係,就如太極的圖案,拿走了黑色或是白色的部分,也成不了形。如果沒有了他人的互動,自己的存在也是虛空的,就如電影中對昏迷的人「對話」的感覺一樣。
延伸閱讀:
流浪在我居住的城市。 《一一》:楊德昌的世紀末台北圖像
哪有那麼複雜──淺析楊德昌的《一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