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ing Woodstock

早上面試,百無聊賴,逕至BC一遊,忽想起友人推薦李安的新作《胡士托風波》,於是便買飛一看。

woodstock2

woodstock

我對Woodstock的認識,就止於當日在商務大平賣中,搜購回來的誠品好讀所給我的印象。美國的一群年青人,要以最鼓舞人心的方式,去重新啟發人的心靈,打破六十年代的政治悶局。反越戰、性、大麻與搖滾樂,就是我心目中對Woodstock那場音樂會的理解。

電影倒對音樂會著墨不多,反而著重描寫主角的心理,我挺喜歡。我想起Antonioni的《Zabriski Point》,和《Taking Woodstock》都是描寫hippies的心理,相較之下,《Woodstock》的描寫細膩得多,把主角演活了,Woodstock,反而成了配角,襯托主角的心理轉變。

woodstock3

我就是愛李安的soft。當然你可以批評,他又「翻炒」同志題材,但是我不理,幾個鏡頭輕輕帶過,處理得就是自然,讓人看得舒服。

woodstock4

又是他,面善嗎?

《Into The Wild》

《Milk》

都是我愛看的!

P.S. 忽然發現,那本誠品好讀,其中居然有Antonioni X Bergman X 楊德昌的專欄,但我買的時候,居然完全沒有留意到。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