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回應記者提問,指出施政報告並不適合講資源分配。
這完全是不知所云的回答。可能曾先生以為,只有所謂的「派糖」活動,正確點說是惠民之舉措,才算是分配資源吧。要是他有一點點的政治常識,他提出的所有政策,均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社會資源的分配。例如施政報告大灑筆墨於六大產業的發展,其實就是希望集中社會資源於這些項目上。如斯矛盾之言,出自特首之口,徒顯其頭腦混亂,不知施政為何物而已。
施政報告對所有具重大爭議之項目,俱避而不談,諸如醫療融資改革、政制改革等皆輕輕帶過;對於本港之失業問題、貧窮問題,亦無解決之良方,只重彈基建之老調,虛談口惠實不至之六大產業。這只反映特首之畏首畏尾,在餘下之兩年任期,亦無所作為矣。
就以六大產業之一的醫療服務為例,曾先生捨重就輕,置千萬貧困人士之需要於不顧,亦無制訂長遠醫療政策之方略。他一心只想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於是把香港人民的性命,負托於私營醫療機構,以批地作為推動醫療產業的良方,全然沒有理會弱勢社群沉重的財政負擔。
對於民生有重大影響的政策,政府的首要考慮是社會公義,而不是純粹由經濟效益出發,只為控制政府的財政支出,把合乎公義的資源再分配矮化為「派糖」。例如醫療改革,「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是否意味著,政府要向服務使用者收取相等於服務成本的費用呢?這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因為使弱勢社群得不到所需的醫療服務,實有違社會公義,政府應貫徹始終,堅守一直奉行的醫療政策原則。如果曾先生繼續抱殘守缺,以所謂「小政府、大市場」為其施政原則,閉塞諮詢民意之路,何以能「群策創新天」,回應社會之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