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系列:誰來買單?

美國剛通過醫療改革法案,把醫保的覆蓋面大幅提高至95%,為不少評論家所讚揚。然而,任何的改革都牽涉到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正所謂羊毛出自羊身上,美國國民將要在10年內償還9400億美元的開支

這並不是簡單的政府vs.市場的對立。傾向政府應該擔當更多基本公共服務的支持者,或許視本次美國的醫改為左派的勝利。但全民醫保的圖象,是否如記錄片Sicko所描繪的那樣美好?

首先,美國的醫療系統雖然有很多弊端,但整個醫療服務體系卻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美國醫療系統的兩大支柱Medicare和Medicaid,就總共覆蓋了美國27%的人口,而政府則是最大的買單者。當然,夾在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私人保險公司,往往會因追求利潤而對病人就醫的選擇作出諸多限制。此亦為Sicko記錄片中所揭示的荒謬之處:無病之時付保費,有病之時則諸多留難,甚至以極高的保費把一些真正有醫療需要的老弱之輩拒之門外。

另一部同樣是反映醫療系統問題的記錄片DeadMeat卻揭露了公費醫保可能帶來的低效率。例如,2005年加拿大看專科的平均等待時間為17.7周;英國有1/8人口需要等待1年以上才可以動手術;而法國的醫療部門則負上27億美元的債務。這些數據說明了全民醫保的圖象不一定比沒有醫保的美好。這個世界並沒有烏托邦,你是願意被保險公司耍得團團轉,還是排在醫院長長的輪候名單上?

醫療融資改革第一階段諮詢結果,當中有71%支持自願醫療保險,而42%的人則反對加稅。上一篇的同系列文章已經指出自願醫療保險計劃的種種問題,極有可能使香港再走美國的舊路。如果香港醫療融資改革的結果,是肥了保險公司而病人卻無錢付保險的話,那倒不如研究一下加稅的可能性吧。

誰說加稅一定是向中產開刀的呢?或許政府可以研究一下「羅賓漢稅」的可行性,向股市的高頻率交易抽稅,硬撼電腦的自動化交易,還富於民吧。

參考資料:

劉瑜《病了你得管》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