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沖先生的《做書店》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書店實錄,不論是營運策略、經營細節、甚至書店本身的定位及理念,該書都有詳細的論述,使讀者對書業有一個整全而宏觀的理解。
當中印象較深的,是徐沖先生如何解讀「讀者找書難」的老問題。在徐沖先生主理的浙江圖書中心,由於書籍繁多,一個店員對書種再熟練,也不可能完全記得數萬種書籍的陳列位置。因此,店員為顧客找書籍時,往往需要使用電腦協助。然而,電腦資料往往只會顯示書籍的大分類,對找書的幫助有限。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在電腦看到的分類是屬於哲學,但讀者要在繁多的哲學書籍中找到這本書還是很困難。於是他們只好依賴店員用肉眼在眾多的哲學書架中找出該書的位置,無形中加重店員的工作量之餘,又不能真正地解決讀者找書難的問題。
當然,一個員工要是熟悉書架的陳列,他很快可以憑藉著自己的知識,找到書架上擺放希臘哲學書籍的位置。可是,如果書籍品種越多,靠店員記憶找書的效率便會越低,而且,如果讀者能夠憑藉清晰的分類便可以找到書的話,根本不需要勞煩員工的幫忙。所以,解決讀者找書難的更好辦法,是使電腦的資料能夠做到「查詢到架」。查詢到架的意思,是希望能夠建立圖書品種和書架號的對應關係,讓店員和讀者都能夠透過電腦,找出某書籍的對應書架號,從而大大提高找書的效率。
這種做法要求更嚴格的書架管理,或許在實行方面有著不少的困難及阻力,但卻是大書店提升找書效率的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另外,書中亦提及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常銷書對銷售的重要性。當然,一間書店必須做好暢銷書或話題書的銷售,這是一間書店最基本要做好的事,就是確保暢銷書的補貨不斷檔。然而,一年銷售10-20冊的常銷書才是組成一個書店碼洋的主要部分,不論是根據書中的資料還是店售的實際資料,這些一個月才賣一兩冊的書佔了整體銷售額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這其實也不難理解,不同讀者有不同的需要,書店的品種必需夠多才能夠滿足讀者的需要。因此,身為店內的主管必須對圖書質素的優劣有所認識,能夠辨別哪些新書可以成為暢銷書,又有哪些暢銷書可以有潛質成為常銷書,並有足夠的敏感度保證店內的常銷書品種能夠滿足客人的要求。只有確保常銷書的質量,書店的銷售才可以維持穩定的增長,而不是單單依賴某話題書的熱潮帶動,因為熱潮終有退的一天,常銷的品種才是一間書店的「基本盤」。
最後,讓我深受感動的是徐沖先生對書籍的熱愛。他最愛去的書店是北京的三聯韜奮中心,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書店做得有書店的味道。我十分認同他的觀察和感受,在我所認識的愛書人士之中,沒有一個人不重視書店的氛圍。儘管人人都對好書店有著不同的理解,但總有一些共通的經驗。書籍品種的多少是重要,但遠遠不是一個讀書人考慮進一間書店閒逛的因素。選書的品味、書籍的陳列、安靜的氛圍,這些要素集合在一起,就是一間書店的靈魂和定位。在我心目中,要吸引顧客進來買書並不是一件最難的事,要使書店成為獨一無二的、讀書人可以棲身並流連的地方,才是經營一間書店最具挑戰性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