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店變成賣場

七、八月是教科書銷售的旺季,買書的人忽地多了起來。不少家長帶著小孩,手中拿著一卷又一卷長長的書單,走進店內尋找清單上的書籍。

書單上除了一般的教科書外,還有為數不少為應付林林總總的需要而必須購買的「課外讀物」:有通識科的、有中文科的、也有英文科的。家長們和學生們,總是認為書單上有的書,門市也一定有。於是,店員們只好疲於奔命,找一些和訂購一些平時根本沒有人會買的書。

例如,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李碧華的《胭脂扣》、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如果不是因為學生的要求,門市早就沒存貨了。通識類的書也特別搶手。進一步出的《一步十年》系列叢書、經濟日報出的有關中國國情系列的書,家長的評語就是「一定要買,學校要用」。更不消說學生讀物必備的《唐山大地震》和《棋王》了。

有打電話來查詢的,找的大多是英文經典,可能是原典,也可能是reader,反正都是英文書嘛。可能是雞同鴨講的次數多了,他們大多小心翼翼地串出書單內的每一個字,好像書店店員天生就不懂英文似的,有時還不忙多補一句,「這是英文書來的」。

還記得有一位家長來找George Orwell的Animal Farm,我便隨手找了本Signet Classics的版本給他,但他卻硬要Penguin版本的──原因不是因為Penguin的版本比較差,只是老師的書單如此推薦,即使Signet的價格較相宜也是不可接受的。

1 則留言

  1. 換個角度看,一定要買老師推薦的小說版本也有原因的,要參考頁數行數時不同版本就對不到啦。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