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 我老無所依
請把我留在 在那時光裡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離去
請把我埋在 這春天裡」
這首《春天裡》為紅爆網路的旭日陽剛所唱,兩名農民工在一名大學生的協助之下,於2010年9月27日拍了一道視頻,3天之後被上傳到優酷網,1天之內的點撃率就突破了50萬,後來經過網路的不斷傳播,輾轉間已有幾千萬人看過這片子,兩名農民工後來更和《春天裡》的原唱者江峰在上海的演唱會合唱。
但不是所有農民工都如旭日陽剛般幸運可以成為眾人焦點。在中國急速發展的經濟下,有不少農民紛紛被城市吸引、或是被迫由農村走出來,到中國各地的大小工地打工,成為城市中沒有戶籍、因此亦沒有任何城市保障的農民工。這些農民工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主體,人數有數千萬之多,為發展的高速巨輪所驅使,在中國的工地上掙扎求存。
潘毅、盧暉臨和張慧鵬合著的《大工地上中國農民工之歌》闡述了農民工在中國大小工地上生活的艱難,書中用了不同的理論框架去嘗試說明農民工的問題不單是黑心包工頭的問題,也不只是分包勞動制本身的內在矛盾,而是在於資本主義的生產結構下,農民工面對著「半無產階級化」的困難,使他們難以建立工人階級意識及身份,和工地上的資本家對抗。
為何農民工的處境如此艱難?地市和農村戶口的分隔,使得農民永遠被綁在農村的土地上。當農民想外出打工改變生計時,他會發現城市生活費用高昂,而且因為沒有戶籍的關係,所以並不能受到城市戶口所擁有的住房及醫療等保障。當他嘗試回去自己的土地時,卻發現農作物的價格根本低賤到不能養家。農民遂無退路,即使在城市打工,往往意味著層層的剝削與勞役。
當提及農民工的處境時,或許我們都會想像他們是黑心包工頭或無良僱主的受害者。書中作者極力反對這圖象,認為我們必須重提階級分析,揭露分包勞動制下隱蔽的勞資關係,使工人能夠發現資本主義下企業的剝削本質。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當下,勞資衝突成為中國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根源,工人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外,似乎在改革開放之中是一無所得,甚或被企業主及國家政策雙重剝削。
最初農民之所以會由農村走進城市,是因為被城市消費主義所吸引,認為城市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似乎書中作者亦認為城市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值得追求的。但實際上城市生活真的值得我們追求嗎?疏離的人際關係、辦公室沒有意義的工作、以消費來購買快樂的生活方式,是否一定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躬耕生活來得美好?如果在家鄉耕作能夠養妻活兒,有多少民工願意離鄉別井走進城市?
我無意美化農村的生活。只是,當無數的農民工都把工地比喻為牢房、把不戴上安全帽變成渴望之時,身處城市享受著建築工人成果的我們,焉能不感到工人們「路在何方」的悲涼?
民工為生存而躬耕, 但這不能維生, 到城裡打工, 無良商人看準民工為生存而離鄉, 而唯一生存的方式就是在不公平的環境下工作. 是時代的悲歌又是資本主意下顯現人性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