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ng5按:代換遊戲──以美國代換「揮霍島」、中國代換「勤儉島」,甚是。然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未等完揮霍者「轉死性」,勤儉者已經被經濟泡沫吞噬掉了。
有兩座島嶼,名字分別叫做“勤儉島”、“揮霍島”。勤儉島的居民人如島名,很是勤勞、節儉,每天努力工作以產出更多的食物。食物除了滿足本島居民的需要外,還能出口到揮霍島。居民們節衣縮食,把儲蓄下來的錢用於擴大再生產。與勤儉島不同,揮霍島上有些居民沒有工作,卻很喜歡消費。他們用本島發行的債券作交換,從勤儉島進口食物。債券、食物均以“揮霍島幣”計價。
隨著手中債券的大量增加,勤儉島居民開始少收債券,轉為直接收取“揮霍島幣”,再大量購買揮霍島土地。最終,他們似乎有望買下整個揮霍島。然而,失業者不見得就比別人笨,揮霍島人不甘心成為地主家的佃農,大量湧入印鈔廠,開足馬力地發行揮霍島幣。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貨幣發行量過大之後,揮霍島幣及其化身———債券都變得不值錢了,數量保持不變的土地因而變得很值錢。這給勤儉島人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多年積蓄下來的揮霍島幣、債券一天天地貶值,本來想在揮霍島買套別墅,現在卻連一個車位也買不起了。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揮霍島人的情況也不太妙。貨幣貶值之後,有些勤儉島人拒收揮霍島幣、債券。從勤儉島進口食物變得不太容易,輪到揮霍島人節衣縮食了。這反過來又導致了勤儉島上的食物銷售困難,生產停滯,大量香噴噴、白生生的牛奶不得不被倒入河中。兩敗俱傷之後,二島居民都開始反思了。勤儉島人發覺,刺激消費、啟動內需太重要了,既然食物生產過多,每個人就都得多吃一些,也別減肥、儲蓄了。揮霍島人也認識到,沒什麼不能沒工作,有什麼也不能有過多的債務。如此過得幾年,或許就跟服了《鹿鼎記》中的“豹胎易筋丸”一樣,勤儉島人揮霍,揮霍島人勤儉。然後角色互換,再來一次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