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資本主義,是階級、文化、還是其他

在整個佔傾華爾街運動的論述佔核心地位的,是反資本主義。但反資本主義就等如社會主義抬頭嗎?又或者換個問法,反資本主義是必然基進嗎?

如果有人問我反資本主義是否等如文革,我會如此回應:反資本主義絕不等如支持社會主義,我也不會認為把世界上所有的金融機構和資本家消滅掉就可以解決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敵人,不是階級矛盾,而是我們自己。要根本改變的,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尤其是生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的,一些根深柢固的成見和惡習──也許,就由減少無謂消費和堅拒先駛未來錢的誘惑做起。

這種想法一點也不激進。貝爾(Daniel Bell),一個聲稱自己為經濟上的社會主義者、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者及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在其名著《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中,便大肆批判資本主義帶來的過度消費問題。說起來也是一些老生常談──家中是不是常常發現有很多只穿過一兩次,甚至是全新的衣服手飾?還有就是一年轉幾次的電話平板電腦?這些產品有多少是你真正需要的?有多少是純粹在炫耀,用以表示自己的不同凡響?

在產品生產高度集中化、自動化的年代,集體消費以求自身的獨特性,本身就是一種笑話。這個時代的焦慮,正如普普藝術金寶湯作品揭示的,是大眾文化下個體消失、但又沒有安身立命的信仰基礎的恐懼。

貝爾在書中,強調消費主義會損害資本主義賴以成長的工作倫理(work ethics)。他認為,現代人在消費主義的蠶蝕下,已經完全放棄了以勤勞為美德的新教倫理,取而代之是享樂至上的即食文化。這正顯示出社會結構的矛盾。一方面,社會希望人們努力工作,樹立職業忠誠,按貝爾的說法,就是成為一個「組織人」(organization man);但另一方面,社會上形形式式的產品、五光十色的廣告,卻是要你盡情享樂消費,彷彿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工作、生產、消費,然後告訴你,這就是你的選擇和自由。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