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的發展新思維

201311115305935_hkej_A19_1

信報財經新聞
A19 | 時事評論 | By 龍子維 | 2013-11-11

發展新市鎮,一直是香港提供住宅供應的重要來源,在整份「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中,除了「見縫插針」之外,它幾乎是政府提供公營房屋單位,以達成公私營房屋比例6:4的唯一辦法。

不過,城鎮發展不一定全由政府由上而下的規劃,由民間規劃設計,然後政府配合基建,這種由下而上的發展方式,不但可以保存社區文化和網絡肌理,更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改變政府單一的發展思維。

「諮詢文件」的前瞻部分預計, 「香港將需要每十年發展一個新市鎮,或在未來的三十年內發展三個規模大致上可與沙田相比的新市鎮」;長策會強調這些新市鎮必須是「自給自足的社區」,它能夠提供「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足夠的工商業活動」和「本土的就業機會」,才能夠保證「這些地區能夠繁榮地發展」。

補救失誤以錢補貼

相信沒有多少個市民會反對興建更多公屋以供居住,也不會反對建立自給自足的社區。不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如「諮詢文件」亦有提及,當發展模式過分側重住宅發展,欠缺全面規劃,將會導致社區問題叢生。

最佳的例子,莫如天水圍北的情況,該區的規劃以單一的出租公屋為主, 十萬人口當中, 公屋居民佔85%;與此同時,區內缺乏社區設施,就業錯配,工作機會不足,因此居民必須跨區出外工作,政府只好以交通津貼補助,補救規劃上的失誤。

縱然「諮詢文件」強調建立自給自足的社區,但觀乎政府發展新市鎮的思維,仍然是一種把已有的社區文化脈絡連根拔起,然後由上而下規劃,把城市大量人口搬遷或迫遷到剷平的地區,形成沒有歷史、沒有文化的「新城市」的單一發展模式。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正是這種思維的延伸,它只強調對受影響居民的補償和安置,即使有農業復耕等安排,最終亦只是傳統新市鎮的發展模式。

環顧香港的歷史,第一個出現的新市鎮並非由政府大興土木興建的「衛星城市」(如荃灣或沙田),而是位於粉嶺、由當地村民合資以公私營合作方式興建的聯和墟。

當年的村民由於不滿位於上水的石湖墟多收「秤佣」(公秤的收費和佣金)或公秤不準確,於是計劃成立新墟以保障本身利益,便向港英殖民政府申請發展新墟市;1949 年,當地鄉紳成立「聯和置業有限公司」,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分三次招股,累計集資219 萬元;1951 年,聯和墟正式開市。

聯和墟大約佔地6.5 公頃,包括43200 平方呎的聯和街市、仍然存在的粉嶺戲院、三級歷史建築粉嶺聖若瑟堂、各式唐樓商舖、公共設施如公廁、醫院和消防局等,加上後來百多間佔地60000呎的小白屋……。

發展模式提供規劃思維

根據Roger Bristow(1989)的講法,聯和墟根本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市鎮;而整個發展過程,包括規劃、設計、建造、出售和管理,均由村民包辦。整個規劃布局,即使到了現在,仍是沒有太大變化。

根據合約,聯和置業有限公司須負責公共設施的興建,以及整個聯和墟的管理;當年港府的主要角色只是提供土地。後來由於公司無法負擔公共設施,例如道路、街燈和水管等,港府於是把土地及已發展的物業全數收回,但容許公司保留聯和街市,透過收租及秤佣等收入維持聯和墟的原有發展,保留在地農產銷售等原有文化,然後政府再提供社區和交通基建,形成姚松炎博士所指的「村民規劃設計,政府配合基建」的發展模式。

聯和墟的發展模式提供創新的市鎮規劃思維。由於整個規劃是由下而上自發而成,因此社區設施和商舖等組成,必然以當地居民的需要而出發,類似天水圍缺乏社區設施、領匯商場扼殺小販生存空間,以至就業錯配等問題亦不會出現,亦毋須透過破壞鄉郊社區網絡的推土式發展,才可夠提供足夠住所。

說到底,以供應為主導的長遠房屋策略忽略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究竟房屋問題的根源,是因為供應不足,還是整個城市以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令房屋成為純粹投資炒賣的工具?

一個三十九人持有一百個以上的物業、但有超過二十萬人住在劏房的都市,我們是否還須要發展大量的新市鎮,還是應該重新思考其他的發展思維?

由下而上規劃我們居住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長遠房屋策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