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幾點收工?(工作雜感之一)

「你平時工作做咩? 幾點返工? 有得Homeoffice/彈性返工,幾好喎!」通常朋友或親戚問起,我都會準備好不同的回應和說詞。

看到評論文章和研究書集,有朋友覺得我是一位研究員,上班下班就是做政策研究和倡議。

近來推動社企Community Power of Narrative一連串的展覽和籌款工作,找不同的場地展出一本本描繪弱勢群體生活的繪本,在其中一個展覽見到一位舊朋友,他說:「咦?你幾時做埋策展人?」

月前組織了「E2跨界創業」這個平台,以一個外行人身份,踏足Startup/IT/Innovation的行業,促進不同背景、但都有熱情改變社會的「夢想自造家」Change-makers,交流心得。

就在幾天前的晚上,朋友聚會一時興起想搞電影會,從電影中看教育,剛巧我也在幫手推動創意共享空間Incu-Labspace,正想找不同的單位合作,搞一些有創意的活動,一拍即合,於是我又多了一項「工作」。

這種工作的形態,很難以一般的職業分類去形容:Freelancer? 每個月都有基本人工。打工仔? 但社企其實每個月都有營運開支,要自己舉辦campaign/活動去籌款,找培育機構出錢出力做social investment。老闆? 貼自己人工去維持營運,租co-working space做辦公室,依賴義工幫手提供探訪服務……

打工仔加人工、升職、建立career path,對於上一輩或許仍然行得通,只是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發展到今天,鐵飯碗只能夠被極少數的人壟斷,零散化、不穩定的工作將會成為主流。在今天的工作環境,長遠計劃將會越來越罕有,即使在企業工作,工作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已經不能使一個僱員能夠長遠打算自己的將來。

『常常看見有報導指,現在的老闆都哀嘆難以找到熱心認真的好青年,好些青年工作一段短時間就辭工。每次聽到這些話我都會感到反諷的喜悅。社會上一方面要求年青人認真工作,同時又要求他們靈活變通。但大家有時也許忽略了,「認真」需要花時間來推敲鑽研,「靈活」要求人在短時間內完成多項任務,兩者並不一定能夠同時進行。當青年在一個工作環境中只看到馬虎的方法和片面的知識,無法把經驗積累,也難以有長遠計劃時,趁著還有青春,決心不再浪費時間也許亦是正常反應。(轉載自曾仲堅,”沒有時間─工作中的短期結構與長遠打算”,收錄於《寫在下一次金融海嘯之前》,頁89)』

熱愛生命的青年朋友,在這個大環境,除了抱怨上一代點點點,最好認真問自己一條問題: 你會選擇一份工,期望有很多的餘暇空間,實踐work-life balance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還是考慮走出comfort zone,認真地把想做的事變成現實,不再問幾點收工,而致力去促成某種的work-life integration?

更多相關文章: 由社運到社創系列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