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stellar觀後隨感

讓人非常震憾的一部電影。原本想寫寫戲中的科學理論跟與《2001太空漫遊》的比較,不過網上已經有很詳盡的評論,就只記下一些隨感好了。

interstellar.black_.hole_

[Spoiler Alert!]

身為Christopher Nolan的影迷,自然會與他上一套Inception去比較。我認為兩部戲要表達的東西不太一樣,Inception比較著重夢境與真實的比較與呈現,而Interstellar所呈現的,則是人類面對終極存在真相逼近的時候,如何理解人的本質是什麼,在茫茫宇宙的蒼穹之中,連繫著彼此的,又是什麼。

很老土的說,那個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東西,就是愛。不過老土歸老土,大凡好的文藝創作,探討的不外乎是幾個人生的大道理,就是生死思的問題而已;Interstellar不論從配樂創作,鏡頭調度,科學知識的融合與表達,文學與電影經典的啟發與重新詮釋,本片都堪稱上佳。

比方說,要以電影語言去表達黑洞所帶來的時光扭曲,以至於人類應如何想像比我們高階的生物,或者是上帝,是相當不容易做的事情。但本片兼顧科學的嚴謹度與藝術表達的美感,為了建立片中蟲洞和黑洞的鏡頭,不但請來了理論物理學家Dr. Kip Throne作為顧問,他更把有關理論的方程輸入電腦模擬,計算出有關蟲洞和黑洞的景象應該是如何;然後一班繪圖專家便利用CGI rendering software去為每一格的電影片段描畫影象,總共竟用了800TB(即819200GB)的數據,最後由Nolan自己親自觀看效果,才有電影裡看到的那個飛越扭曲時空的畫面。當然,Jonathan Nolan用了整整4年的時間去寫劇本,期間還走了CIT去學習相對論,實在也應記一大功。

老實說,超越蟲洞的那個畫面,其實跟叮噹坐時光機的那個畫面很相似呢!不過比起《2001太空漫遊》的那個飛越時空的經典畫面,Interstellar的呈現,有美感多了。

936full-2001-a-space-odyssey-screenshot

 

Interstellar-movie

另外,我也很喜歡電影對地球在未來資源日漸耗盡時的日常生活的畫面,除了是參考了描繪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代的紀錄片The Dust Bowl之外,當中對糧食、沙塵暴、人類不再探險而轉而大幅降低生活水平以自保等等情節,和我正在細看的巨著《成長的極限》不謀而合。人類將來因地球資源耗盡,不得不在外太空建立殖民地,在電影中的相關畫面,竟讓我聯想起小時候看過的百科全書《漢聲小百科》(其實也蠻Inception的啦),那個建立殖民地然後逃離地球的思維,跟20年前的想法居然一模一樣,也側面印證了人類面對自身的危機,解決方法多年來還是毫無寸進。

至於對高階生物/進化後的人類/上帝的看法,電影似乎留給我們很大的想像的空間,那個由上帝(姑且如此稱呼吧)創造的多維、超越時間的空間,主角用盡一切辦法和他的女兒溝通,但卻因為三維空間的限制,只能窺看到自己的錯誤正不斷重現,不知道如何是好。這除了反映人類的極限以外,也讓觀影者窺見導演對人性的理解,還是繫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之上。科技的發展,不可能讓人們在時間上回到過去;我們對時空和上帝的認識,也許還沒有超出1884年寫的科幻小說《平面國》,正方形人對立體國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李天命先生曾經反覆地提過,無論如何,上帝唯一不能改變的,是人與人曾經愛過,成為父母子女愛人朋友的種種事件,而在漫漫的時間長河中,這是我們唯一可以憑藉的紐帶,就如片中的Cooper與Murphy一樣,最終必將重遇。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