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東「聰明城市」 行低排放區限制

撰文:龍子維 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
原載於經濟日報GREEN FORUM

施政報告提及要推廣「聰明城市」,起動九龍東專員披露,希望把整個九龍東改造為環保、低碳及暢通易行的社區,具體措施包括美化觀塘工業區的後巷、推廣智能交通燈以提升暢達度、及以泊位手機程式改善交通擠塞等。

觀塘道繁忙時段 逾半私家車

其中比較少人提及的舉措,是有關重置在觀塘道超過80個巴士站的計劃,以減少整體車流量,紓緩交通擠塞。

問題是,究竟觀塘道的擠塞問題,是因為巴士太多,還是私家車太多?

雖然筆者沒有觀塘道私家車與巴士使用道路比率的資料,但根據交諮會去年12月發表的報告推算,繁忙時間使用大老山隧道的車輛,有59%為私家車,只有10%為巴士及小巴;使用東區海底隧道的車輛當中,也有56%為私家車,巴士及小巴只佔7%,由此我們可以粗略估算,行經觀塘道的車輛,其實絕大多數仍是私家車,重置巴士站根本不能解決現時觀塘道的擠塞情況。

觀塘及九龍灣為九龍東的兩大工業區,區內建築以工廈為主,但自從政府起動九龍東及活化工廈的政策實行後,區內的商業活動大增,工作人口的數目亦有增無減,九龍東現時的塞車問題如此嚴重,全因舊有規劃未能跟上地區轉型,政府的規劃失當要負上很大的責任。

引進低排放區 限制高排放車

其實,政府大可以引進低排放區的概念,限制高排放的車輛,甚至是限制私家車於繁忙時間進入九龍東的部分街道,這不單可以大大減少現時有關區域的車流量,紓緩交通擠塞,亦可以減少廢氣排放,以配合九龍東商貿區的發展。

例如,政府可考慮把自九龍灣港鐵站起到觀塘站一段的觀塘道,於繁忙的上下班時段,限制私家車進入,並於沿路劃定更多的泊車禁區;在啟德郵輪碼頭以至觀塘海濱長廊一帶的地段,則應進一步完善單車網絡及行人步道,劃為禁止私家車進入的地區,以減少區內私家車的整體流量。

可惜,現屆政府對於低排放區的概念,仍然停留在減少巴士廢氣排放的層面上,即便如此,有關措施的實行仍是再三延誤。

於2011年便於銅鑼灣怡和街、部分旺角彌敦道及德輔道中試行的巴士低排放試點,原本預期可於今年達致符合歐盟四期或以上排放標準的目標,但因為城巴及新巴未能於年底完成更換,因此整個計劃,需於2016年第一季才能夠達標。

根據政府數字,巴士其實只佔現時低排放試點總體交通量的四成,有關信息非常清楚——假如政府無法把低排區由巴士推廣至其他車輛,有關措施的減排成效勢必被高增長的私家車所抵銷。

聰明城市 需配合可持續規劃

香港交通政策的原則,長期以來強調服務為本、效率主導,在運房局去年推出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的工作計劃,主要集中於巴士、小巴以至的士的服務水平,完全沒有考慮到交通規劃當中,如何引進各種加強低排放的措施。

規劃「聰明城市」,如果只強調引入新科技,興建架空單軌列車,而忽略在地居民的需要,未能引入可持續的交通規劃,整個地區的居民深為交通擠塞問題所苦,那麼有關的城市規劃,恐怕最後又會淪為另一個憑空而降、與地區斷裂的遊客景點,違反政府建立環保低碳、暢達易行社區的初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