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街隨想]環保與城市是否不著邊際?
環保,總叫人聯想起綠色,郊野,保育,與城市相關的,就只有減低空氣污染了。
還有綠色建築與綠化。
但「可持續」三個字所承載的,除了是科學的指標以外,還有一套尚待細緻論述的城市觀。
比如說,步行。
步行,在香港往往等如行人專用區,或班馬線,一些減慢交通流速的東西。
如果說步行是環保,則會聯想起減碳。這沒有錯,但太科學,也太帶有目的性了(同樣的想法是步行當運動)。
旅行書上常見「散策」一詞。這比較接近自己心中所想的步行模式—有機的、非為特定目的、與人連結的一種生活態度。
當生活態度形成了,例如不會凡事目標為本—有足夠這樣想法的人聚在一起,有機社區才會出現,人才會在街道上蹓躂,不會一窩蜂走進密不見天的商場。
要有這樣的一班人,和社區,才可能形成環保的文化,由文化形成城市觀,由工商業硬性的經濟發展,轉移到「可持續」的城市連結。
最終要打破的,是城市最終要向上發展的範式—發展曲線,是一直向上然後急遽到底,還是爬上一個比較低的高原以後,即便逾越地球的極限,亦能平緩地落下到一個不比現時差的文化、社會及經濟環境?
[香港中區行人天橋系統網絡,圖片來源: 城‧雙成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