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電車走不智 應設行人專區

趕電車走不智 應設行人專區

撰文:龍子維 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
欄名:GREEN FORUM

有顧問公司近日去信城規會,要在中區的分區計劃大綱圖刪除電車的字眼,變相要禁止電車在中區行駛,激發群情洶湧,市民紛紛留言捍衞電車的道路使用權利。

但我們是否可以更進一步?眾所周知,中區違法泊車及上落貨情況普遍、私家車及的士在繁忙時間的車流量佔最高,使得中區路面空間運用效率極低。應對交通擠塞,要針對的是私家車或者是的士,透過電子道路收費等減低該區的交通流量。

效德步行街 環保且有特色

最釜底抽薪的方法,便是物色合適的地點,設立行人專用區。但設立行人專用區,並不是一如運輸署的慣常做法,單單劃出一個地方封路便算,而應該有更全盤的規劃,結合街道附近商舖以至是地形建築等特性,想方法提升有關步道的社會效益。這必須是一個跨部門的方案,以德國法蘭克福著名的商業步行街Zeli為例,其概念便已經超出了單單「停車步行」的範疇,牽涉到建立「綠色群帶」、提升商業收益、發展社區經濟、優化交通規劃等不同相關政府部門,才有這樣一個既環保又有社區特色的「地標」出現。

筆者已經多次在不同的報章及網媒上撰文,提及在德輔道中建立行人及電車專區。計劃最終將德輔道中摩利臣街至畢打街一段變成無私家車區,但所有南北貫穿德輔道中的街道並不受影響。

香港現時的行人環境,可以用災難性來形容。尤其是在城市的舊區,行人路極為狹窄,即便是進行市區重建或更新,所興建的新大廈也往往要用盡法例所規限的地積比,留給行人的空間往往比起重建之前更狹窄。看看現在爭議之處,行人正正是集中在德輔道中東段,去年城大的統計發現該處平均每小時大約有4,000到8,000人的流量。

干諾道中 車流量未盡用

把電車趕出中區,騰空空間讓其他車輛進佔,只會進一步增加私家車及的士的流量,吸引更多汽車進出中區,令交通擠塞、空氣污染惡化,令香港需付出的社會成本劇增,得不償失。

德輔道中與干諾道中的車流量大概是1:4,後者的車流量也並未完全用盡。中環灣仔繞道的分流作用甚大,再加上南港島綫及沙中綫將會落成,在德輔道中搞行人及電車專區正逢其時,政府以交通為由推搪實在說不過去。

香港行人環境惡劣,綠化空間不足,「離地」的城市文化,讓我們日益與社區割裂。一個林蔭成群、商業蓬勃的行人及電車專區,比起盲目增加汽車路段的行車幹綫,更能夠充分反映香港特色,又可推動可持續發展,解決交通擠塞、空氣污染及社區欠缺特色等問題,一舉數得。

IMG_2779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