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中區公共空間 莫再重車輕人

釋中區公共空間 莫再重車輕人

撰文:
龍子維 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
欄名: GREEN FORUM

公共空間的使用一直是香港熱議的話題,繼港鐵職員禁止學生自攜大提琴入閘引起爭議後,康文署轄下公園及泳灘禁玩飛碟,又惹起網上討論。

公共空間該如何使用、何人可以使用、何人被禁止使用,實際上牽涉到空間政治的權力分配。例如馬路的設計:為甚麼車行走的道路會比行人的闊得多?為甚麼單車甚至完全沒有地位?這種「重車輕人」的交通規劃,其實反映某種社會的階級想像——行人由於政經地位相對較低,於是連行走的空間,也一步步被蠶食,甚至被迫走進天橋或地底。

行人專用區 供散步表演

為改變這種「離地文化」,健康空氣行動和幾個環保及規劃團體發起「重奪中區規劃」的快閃行動,希望效法美國三藩市,透過累積公民自我充權的微小力量,推動民間與政府共同改劃社區,改變我們身在的公共空間潛規則。

我們更入紙城規會,以香港規劃師學會的建議為藍本,申請把西至摩利臣街、東至畢打街的德輔道中,由現時的「道路」用途,改劃為「休憩用地」及「環保交通系統專用區」。

在整個改劃計劃中,德輔道中將會預留8至10米的通道讓電車及電動巴士行走,當中有數個跨越德輔道中的路段,包括林士街、永和街、祖庇利街及砵典乍街,將會保留予巴士通過,以連接皇后大道及干諾道的交通。

有關改劃的結果,就是現時該段的德輔道中可以變成一個行人及電車專用區,供遊人散步蹓躂、藝文團體作街頭表演,亦為商戶提供優質的經營環境,使廣大市民得享一個空氣清新而又能夠與在地經濟連結的綠化公共空間。

中區核心地帶 回歸行人

早前巴黎推行無車日,艾菲爾鐵塔及香榭麗舍大道等被列為禁車區,民眾只能步行和以單車出入,遊客和市民的反應俱佳,既可以減少空氣污染,又可以創造更寧靜的環境,香港亦應效法巴黎,假日及周末在德輔道中推行無車日,作為改劃的試點。

整個規劃申請,實際上是民間社會通力合作的成果。有關建議由香港規劃師學會提出,經由交通顧問公司及大學智庫等研究支持,更曾向環境局局長、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及發展局局長代表介紹建議內容。在政府考慮有關建議的同時,多個專業、民間、環保及商界團體陸續表態,支持有關計劃,以作為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

除透過申請城規會改劃外,健康空氣行動聯同多個來自環保、公共空間、城市設計界別的團體,組成「德輔道中聯盟」,爭取德輔道中轉化為行人及電車專區,藉以逐步將中區核心地帶回歸行人、釋放公共空間,並改善中區空氣污染、交通擠塞等問題。

原刊於經濟日報

2015-12-12-HKE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