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此存照

雖則「不回應是中計,回應是中伏」,但
1) 劇本參與者有誰? 689? 本民前? 警察? 小販?
2) 觸發點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保守的會更保守,激進的會更激進,壓力團體遊行爭取政府放權讓利的模式已幾近完全失效
3) 不可能有小販政策,不可能有露宿者政策,也不可能有棕土政策與城市規劃政策,一律say no,倡議一係鳩做一係只能俾論述難以撼動政權;模式失效的結果是無力感越燒越烈,不論是政權與人民,行動只能呈螺旋式上升
4) 仇恨的政治,已經很難截然分清是非黑白,二擇其一,人民與政權只能揀一邊,譴責暴力而抽空context,在沒有強烈宗教傳統而世俗化的香港,實在不可能有超然角色可以擔當重任和解,而這亦是鷹派只所以能夠得勢的關鍵所在
5) 威權社會時代已正式開始,範式瓦解是危也是機,一個小行動也可以觸發關鍵事件

—————————-

【閱讀筆錄考古】無政府主義者堅持在社運組織的日常運作中,貫徹那種跡近直接民主的社運實踐…他們反對任何組織者對行動參與者施加的紀律和糾察控制,因為他們深信自主行動…

按照無政府主義者的邏輯,社運組織以為工作的目的是影響輿論,所以控制運動,以維持媒體上的正面形象,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媒體上的輿論只是炮製大眾被動性的工廠…

繼震驚世界的西雅圖反世貿示威…一些無政府主義者…警告這些所謂「成功」的直接行動,可能正虛構著一個令人以為可以輕易反抗資本主義體制運作的社群,令人以為制止了一個會議的進行,就等如制止了資本主義…

更甚的是,人們會誤以為反資本主義運動的困難,僅在於過去令人沉悶的傳統左翼及社運組織,沒有足夠的想像力,像這些覺醒了的好戰分子一樣,去組織直接行動。

…然而,對無政府主義者來說,更大的問題還在於,這種對直接行動的迷戀,正悄悄地複製著一種先鋒黨意識,在消除權力層級的名義下,弔詭地復興了「專職的社運行動家」和「普通人」的分野;用團結一致、集體行動的奇觀,代替批判和認識不同的抗爭脈絡…

─節錄自羅永生《殖民家國外》

p.s. 試以勇武捍衛者、反對中共殖民代換入節錄內容,也可作如是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