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刊於經濟日報國是港事
新年旺角朗豪坊一帶,因小販擺賣問題而引發警民激烈衝突,後來更演變成騷亂。其實惹起衝突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食環署職員與小販就擺賣爭持不下,市民由行人路走出馬路購買各種熟食,堵塞道路而引起第一階段的對峙。
港人新年外遊 交通流量或降
在網媒「熱血時報」回看當日的片段,只見交通警在人群湧出馬路之際,還引導一輛又一輛的私家車,進入朗豪坊砵蘭街路段,造成進一步的堵塞,可見當時警方對於人群與交通管制,已經失卻方寸。
本文無意討論小販政策的利弊。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新年及假日等人多擠迫的日子,政府預先在香港部分繁忙的地段,劃出不同使用用途的行人專用區,包括可供擺賣的攤位、或者是供藝術表演者一展身手的空地,其實已經可以避免了許多因公共空間使用權問題而引起的各種衝突。
舉例而言,運輸署是否有評估假日時香港各區交通流量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交通管制措施?除了花車巡遊之外,鑑於有不少港人會在新年外遊,香港繁忙地區的交通流量或會因而下降,這是否給予運輸及房屋局一個好機會,實行各類措施去推動步行城市的願景?
市民舒適行走 小販安心擺賣
筆者手上並無有關道路的交通流量數據,只提出大方向供政府及有心人參考:是否可能在年初一至年初三的新年假期,在旺角或尖沙咀等地方,劃定(例如)20%的路段為無車區,讓更多市民都可更從容地感受節日氣氛?
選擇在新年劃出無車區的考慮有三。第一,新年行人數目眾多,行人路往往非常狹窄,政府何不把煙花滙演的行車管制進一步擴展,讓市民都可以在寬闊而又無車空氣清新的大道上行走?
激發創意空間 轉危機為商機
第二,新年總有不少小販擺賣,政府與其用強力的行政手段以阻街之名掃蕩,何不把危機轉化成商機,轉化成具香港本土特色的墟市?在大部分商舖休息的新年期間,劃出可供擺賣的行人專用區,讓一眾小販可以有聚腳地,政府亦可以就擺賣的地段作出相應規管,民間關注小販的團體亦可相應地組織糾察維持秩序,市民既可享受美食,小販又可安心地擺賣,政府又可解決阻街問題,何樂而不為?
第三,劃出無車區的意義在於讓市民感受步行城市的美好。在新年伊始之際,有遠見有承擔的政府,是應該有意志提出具創意的長遠發展方向。新年當然可以選擇放煙花,也可以搞花車巡遊,但其實我們可以更進步,搞單車巡遊可以嗎?民間美食車陣大比拼又如何?香港人的創意無限,政府好應該踏出第一步,就由開放空間權限,讓行人也可使用馬路開始。
撰文: |
龍子維 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