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倫理?

今日區龍宇老師與李達寧的文章,分別代表了兩套思考社運的套路:區老師是硬橋硬馬的義務論路線,講求行動者的知行合一;李達寧則把自由派與港英善治的一套捆綁,得出公民社會規範失效的結論,間接為暴力抗爭鋪路。

沒有人是社會先知,民間倡議前路越來越艱難,但所謂「公民社會邏輯失效」的意思,是社會的矛盾爆發點已朝向暴力抗爭的方向移動,還是國家機器鷹派的有心預謀,讓抗爭的暴力只能呈螺旋式上升,支持暴力抗爭的人,是有必要交待清楚,這些「新規範」本身的規則和邏輯是什麼,而不是一句舊有邏輯不合時宜便可以輕輕帶過的。

搞公民抗命的基礎,在於人民還信任政府的合法管治權威。其實區老師並不會否認民間動用武力的正當性,只是一些自稱為勇武抗命者,往往策略行先又沒有明顯而一致的綱領。就以今次事件為例,反政府的示威與聲援小販的行動,明顯有著先後次序的分別,一句「所有矛盾皆抗爭燃料」,一句「騎劫是一個公民社會下的概念」,就可以輕輕帶過倡議暴力抗爭者的道德責任?

社會行動的發生,自有其社會及經濟條件,論述並不單單指文章文字,已是一套套推動人行動的種種價值觀,從這角度理解,怎會是先有社會行動才有論述?以這種講法為暴力抗爭護航,真的可以令有關想法落地生根?還是只是另一種的思想懶惰,反映行動兒戲沒有想清後果做左先算?不回答這些問題,然後隨便地打開暴力抗爭的缺口,真的會為社會帶來改變?回答這些問題,既是對社會現況的判斷,也是對個人價值觀的考驗,在斷定和理非毫無作為之前,講清講楚、前後一致的政治倫理,應是反抗暴政者最基本的底線。

20160214_mingpaosunday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