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執行總編被炒,除了表示憤怒之外,其實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例如,都說商業模式,又或者靠一兩個良心商人辦報的模式難免會容易跪低,除了搞眾籌以外,又有多少人認真地研究過香港不同funding的資金流向?如果說一人資金太壟斷,眾籌又太難有穩定的收入,又有沒有研究過民間、商界、基金會合作搞互助媒體的可能性?
亂世難免燥動,經常都想直接行動。但基本的社會格局研判還是需要有,民間團體,尤其是搞倡議的,沒有資金來源,難道向政府埋手,拿政府錢反政府?還是和商界合作搞所謂PPP?選舉是否唯一出路?如果不是,又該如何化民間團體的網絡為動力,推動各項的政策倡議?近日埋首的論文,其實就在探討這些問題。民間組織者一定要想清楚出路,否則會被威權政府慢慢陰乾,開銀行戶口難、搞慈善團體更難,也不是近期才發生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