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變地球看似很難,但有否想過單單改變一項習慣,由跑步返工開始,也能夠促成真正的零碳革命?
為應對上年通過的《巴黎協定》,環境局於5月23日的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中,重申會跟進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的工作,以減緩、適應、應變三大綱領,對應全球暖化的問題。
我們最關注的,是有關運輸方面,是否可以真正做到減排的措施。單單發展鐵路系統,推動電動車以圖減低尾氣排放,其實並不足以改變現時排放失控的局面。假如我們任由情況繼續惡化,根據天文台的推算,至本世紀末,香港水域海平面將會累積上升0.9米,配合更頻繁的極端天氣,足夠淹蓋沿海海濱的部分設施。
我們需要更根本的改變。不推動零碳革命,逆轉整體社會對化石經濟的依賴,便無法逆轉人類現時污染排放遠超地球承載能力的現實。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早於1972年,在全球頂尖科學家薈集的羅馬俱樂部的共同努力下,便早已發表鉅著《成長的極限》,警告人類必須扭轉化石燃料壟斷經濟的局面;可惜在40多年後的今日,地球空氣污染物與碳排放早已超載,而我們尚在為如何達致零碳而喋喋不休。
零碳的意思其實是深層的革命,概念的轉變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返工跑步固然是有益健康,由揸車搭車到跑步返工,亦可以減低交通工具燃燒燃料所排放的空氣污染物,但說到底,我們必須透過行動,改變整個鼓吹碳排放的社會制度。
返工跑步會改變你對城市距離的認知。其實香港地區的通勤距離往往並不是太遙遠,4公里的距離不過是20分鐘的跑程,已經足夠你由中環跑步過去銅鑼灣。
對距離認知的改變,會改變你對交通工具的選擇,重新思考車輛通勤使用的必要性。工業社會強調車輛行走必須暢通無阻,是因為我們的經濟是建基在化石燃料的使用之上,沒有汽車主導的城市,又怎會有源源不絕的化石燃料需求?
所以要終極減低空氣污染,便要減低我們對化石燃料的需求。要達致真正的零碳革命,我們不得不從根本改變工業社會耗用化石燃料的基本社會及經濟結構。跑步返工,便是打破化石經濟的第一步,以行動一點一滴改變以車為本的交通規劃,扭轉現代經濟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我們正大力推廣Smart Move的概念。Smart Move 的 Smart,其實並不在於你是否選擇跑步、步行還是搭地鐵返工,反正每個人可以承擔的也不盡相同。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夠考慮到出行這件事本身,點對點的快捷移動並不是唯一應該考慮的要素。Think smartly,返工可以有好多選擇,不一定要在地鐵逼沙甸魚,運動也不一定局限在Califonia,每天也可以是一次挑戰,一個行動的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