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魯

諾魯,一個只有21平方公里,居住10000人的南太平洋小島。

一個在google上打Nauru,會自動建議肥胖(obesity)和難民營(detention centre),也是「著名」的氣候難民國家。

1968年獨立後,澳洲是她的「保護國」,這個「保護國」為諾魯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瘋狂開發島上的磷酸鹽(phosphates),天賜太平洋島國的珍貴農業肥料。

以為大自然可以不斷開採,人們不斷把島的磷礦掏空,圖片中島中央的不毛之地,就是這樣形成的。整個島嶼就只餘外圍小小的沿岸綠色植披可以供人居住。

1985年,諾魯人被美聯社評為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而且人人生活富足,有免費醫療、住宅、教育;居民甚至人人有一部林寶堅尼和最新型號的電單車;2008年,諾魯人面對雙重的破產──高達八億美元的財政破產,和島上有90%的地因採礦而損耗的生態破產。

當諾魯變成直接成為氣候暖化所害的不毛之地,澳洲政府的反應不是如何去援助她,而是選擇再剝削她一次:今次是把諾魯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垃圾場」,把被視為「垃圾」一般的難民,包括來自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的難民,通通驅趕到離澳洲三千公里的諾魯。因為在那裡,無論有多少難民自殺、絕食抗議、用萬字夾把自己的嘴巴縫起來……都很難獲得國際的關注和理解。

諾魯的故事,根本就是為地球人而寫的現代寓言: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環環相扣的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線性的,在這個線性的敍事之中,人類的需求可以無限擴張,地球永遠有空間可以承載我們的廢棄物,有無窮無盡的資源可以滿足慾望,有更多不知名不是「我們」的人,可以被虐待、凌辱、犧牲,只要那些人不是自己就可以。

以化石燃料主導的世界經濟,其實和諾魯的故事如出一轍,當你望向加拿大北部宛如月球表面的油砂、以水裂法破壞地表而取出的天然氣,所謂的潔淨能源,就是在世界不同地方複製一個又一個的諾魯。由瓦特發明以煤礦推動蒸氣機開始,人類開始忘記極限,無數的科技創新,讓我們汲汲營營無限的成長與進步。閞發主義(extractivism)造就了諾魯,下一個就會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Naomi Klein《天翻地覆》閱讀筆記】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