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香港與內地空氣污染物的比重與流向,這是科學家的事。但最重要的反而無人關心。
例如這兩幅圖。上邊的一幅,代表香港路邊空氣污染多寡,越深色就越污染;下邊的一幅,代表香港社會階層被剝削的程度,越深色就越被剝削。
你會見到,這兩幅圖近乎是一樣的:即是說,社會上最被剝削(most socially deprived)的一群,亦是最沒有能力呼吸清新空氣的一群。
對於我來說,關注本地的路邊空氣污染問題,找出污染的源頭,改變過份側重車輛與馬路的規劃,令社會上最沒有能力討價還價的被剝削者,如何有最基本呼吸清新空氣的權利,比起「霧霾來源在哪」的科學命題,更有被大眾討論與關注的價值。
(圖表來源:Kwok, S. Y., & 郭尚鑫. (2013). Air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injustice in Hong Kong: are socially deprived groups exposed to more air pollution?. HKU Theses Online (HKUTO).)
(假如有人唔知我回應緊咩: https://thestandnews.com/…/%E6%B8%AF%E6%B1%A1%E6%9F%93%E7%…/)


影響我們的路邊空氣污染,距離我們最近,最影響我們健康的,就是車輛。
圖表顯示的,是香港二氧化氮的濃度,越紅色越高,越藍色越低。你見到空氣污染物濃度最高的地方,其實就是一條條的主要馬路和幹線。
亦即是說,最影響我們健康的污染物來源,其實就來自我們身邊。
都是常識:住在馬路邊,空氣較差,會影響健康。似乎在討論霧霾的時候,這是大家都傾向忘卻的基本道理。
(圖表出處:Stocker, J., Hood, C., Carruthers, D., Seaton, M., Johnson, K., & Fung, J. (2014, Octobe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automated system for nesting adms-urban in regional photochemical models. In 13th Annual CMAS Conference, Chapel Hill, NC, October 27–29,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