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小薯手記: 挖議題

挖議題是搞倡議的基本技能。在會做深度報導的記者數量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如何去做一個議題,成為每位不甘於NGO只做project的人的基本功課。

講空氣質素的一個基本角度,是自己拎一部儀器去實地量度,然後找出數字和空氣質素指標比較,看看數字比指標高出多少,空氣有多惡劣,然後衍生出空氣質素比指標差多少倍、情況維持多少日等等狀況。這是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發掘出來的空氣污染議題角度(亦是最多記者會用的角度)。

這本來沒有什麼問題,反正日常觀察是所有報導的基礎。不過,同一個角度都可以玩足十年,就反映了其實大家都不太深入觀察,沒有嘗試就同一個議題挖得深一些、挖得廣一些。

例如,香港人都有在公共交通交匯處等巴士的經驗吧!空氣的確奇差,我們就多次到公共交通交匯處量度空氣,有不少媒體都是用以上的基本角度去報導的 (例如最近的這個):空氣污染「高出世衛安全標準上限2.44倍」。

如果要挖得深一點,又應該如何做?過往有記者朋友從巴士站的設計入手去分析,也有相當不錯的效果,報導出街後,獲得議員的跟進,逼運輸署進一步披露轄下64個公共交通交匯處的空氣質素數據(THB(T)365),原來幾乎個個站的污染都遠超標準!這又給了我們彈藥可以進一步跟進。

一堆空氣極污染的公共交通交匯處(即是巴士總站),順帶一提,立法會財委會的議員質詢,是民間非常重要獲取政府重要文件及數據的必備工具

根據以上的資料,我們鎖定了五個最污染的巴士總站去深入研究,下星期就會去其中之一的藍田公共交匯處收集數據。

藍田公共交匯處: 一看就知道為什麼高污染,空氣不流通,巴士廢氣候車乘客日日直接吸

問題是,如何可以再嘗試挖得廣一些,不把焦點只集中在巴士站設計呢?又不想只講一些超宏觀的整體規劃視角,在沒有什麼靈感的前提下,用google大神找到了當年顧問公司的報告,就附近地區做的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即環境影響評估報告,這是為了興建基建項目[即T2幹線]而做的),有幅圖吸引到我的注意。

EIA報告內一幅顯示空氣污染的分佈圖,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黑色星星是巴士總站所在,鄰近主要幹道,紅色星星是區內最高污染的地方(你看看那一排緊密的污染coutour line),而綠色星星就是平時附近居民跑步的公園及跑道。

詳情分析這裡從略。基本上得出的資訊(或者是可以再挖的議題)就是,原來除了巴士總站外,居民也會去上圖綠色星星的那個地方去跑步,以為空氣好清新的地方,都會是污染的可能黑點!一小時平均220微克/立方米的NO2,等同平日在銅鑼灣最繁忙馬路邊的空氣質素,超出香港空氣質素指標,在這裡跑步不單不能夠促進健康,還可能有長遠的健康風險。

香港長跑網也有介紹位於藍田晒草灣的遊樂場,是藍田友會跑步的地點

晒草灣遊樂場的大草地,正常人都會覺得這裡空氣不會差?

當然以上的議題角度還需要進行實地驗證,留待日後再向讀者報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