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供應派」與「分配派」看公私營房屋比例

公私營房屋比例是什麼意思?討論往往都是圍繞新建的房屋比例,究竟是公私營五五比、六四比、七三比還是八二比。

一方面,右翼經濟學者不斷在其輿論陣地鼓吹公屋如何沒有效率、起公屋會同時減少私樓供應,用意是恐嚇中產,起太多公屋會影響閣下手中資產的價格;另一方面,民間基層團體及政黨當然是叫價要高一些,林鄭不是說可以考慮七三比嗎?團體便當然要叫八二比,甚至不如暫停賣地全部新地起公屋吧。

在輿論戰的兩極爭持下,於是乎政府便可以中間落墨,土供組主席黃遠輝便曾經走出來說過,不應貿然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因為他認為這是「零和遊戲」,說到底還是要開拓新土地起新屋的老調。

「供應派」如何扭曲「公營房屋」概念為盲目造地開路

讀者不妨把現時的輿論分派系:

  1. 基本上「供應派」主張公私營房屋比例是偽命題,因為問題根源在土地供應,政府及土供組以外,一眾國師級智庫、右翼學者評論員,都皆屬此類,只要有供應,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2. 至於「分配派」,則主張土地供應是偽命題,因為問題根源在分配不均,基本上所有民間基層團體、環團、左翼學者評論員都是持如此態度,質疑就算有更多新供應,利益也只是會流入地產商及一眾打手的口袋。
你以為每年只起公屋唔起私樓,香港就會變成公屋為主的城市?

由此便衍生出為何要講公私營房屋比例,因為如果要發展任何一些在「正常」的情況下不會開拓的地皮,例如一些偏遠、沒有基建接駁的農地,或者是冒法律風險也要蠶食受《郊野公園條例》管制的郊野公園,甚至是用上一萬億、用林超英的講法──是「一鋪清袋的世紀大賭博」,在海水的正中央填出一個人工島,假如這些挖盡心思得來的地皮,全部都變作呎價數萬元的貴價蚊型單位「豪宅」,在息魔在前的巨大風險下繼續幫地產產業炒賣套現的話,那就太說不過去。於是乎,倡議要用這些地方起樓的人,只好聲稱會採用較高的公屋比例,以求堵住批評者的口。

魔鬼在細節。我在本欄曾經引述過本研社林芷筠的筆錄,政府心目中的「公營房屋」,原來可以包括完全是為置業而設的港人首置上車盤。所以林鄭在啟德及安德臣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的舉動,基本上只是煙幕,如何令中產感受到政府也是有良心,令香港人慢慢接受「公私合營」這不清不楚合混的詞彙和修辭,在「土地短缺」這「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接受「公私合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甚至是比政府主導規劃是「更有效率的辦法」,則是整個土地大辯論「供應派」的思想核心。

必須扭轉房屋市場「私營為主」的大趨勢

這是「供應派」應對「分配派」的論述戰,不斷以土地供應的細節疲勞轟炸,把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團體打散為一個個的利益團體,只能為自己優先捍衛的地盤/地皮而各自為政,變成「要高爾夫球場/不要高爾夫球場」之類的campaign。應該好好聚焦、或者被認為沒有用、所謂「悶」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卻完全被「分配派」放棄了。

作為「分配派」,最能夠體現房屋公義的做法,難道不是應該推動社會對何謂一個合乎公義的房屋政策形成共識?「分配派」在整個土地大辯論的過程之中,是否有嘗試顛覆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只針對新建房屋公私營六四比的講法,把有關比例推廣至全港所有房屋的比例,在目前新自由主義思想當道的情況下,再次把「公營為主、私營為輔」的長遠房屋策略(而不是搵地),變為土地大辯論的焦點?

過去十年(06–16年),以全香港的人口分佈來看,住在公屋及居屋的人口,分別各自下降了2%,而這4%的人口,則轉移成為私樓的住戶,令私樓住戶的人口在這十年間上升了4%。這4%,其實已經代表了50萬人,從公營房屋轉移到私人房屋的領域,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代表現時香港的房屋市場,早已經不是大眾心中所想,麥理浩年代後所營造出的一個公屋為主的形象,而是「私營為主、公營為輔」的房屋市場!

截至2018年第一季,全港房屋的「私公營比例」,已經演變成54:46,當中出租公屋的比重,跌至不足31%的新低。現時香港的人口大約740萬,統計署估計的人口高峰,將於2043年出現,屆時人口大約822萬,這大約80萬的新增人口,假如全部都居住於公屋 (即出租公屋及居屋),會對香港現時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做成怎樣的變化?

表一:假如由現時開始,所有新建房屋都是公屋,到人口高峰時推算的公私營房屋比例 (資料來源:房委會及統計署)

我在表一的推算,顯示出原來即便是非常激進的措施,例如由現時開始,所有新發展區/重建區的公私營房屋比例都變成前所未有的十零比,把私樓地皮都用來起公屋,在25年之後,也不過是把現時「私營為主、公營為輔」的房屋市場,稍稍扭轉為公私比例各一半的情況!

這才是真正「分配派」應該做的事:究竟整個社會是怎樣看待公屋的角色,長遠大家是想公營為主、還是私營為主?由這個房屋政策的大框架出發,會影響香港每一個市民的命運:住劏房的,等待你的是公屋還是貨櫃屋;住公屋的,等待你的是可負擔居屋還是直逼私樓價的首置盤;住私樓的,等待你的是30年過外的供款期,還是可以脫離樓奴命運,選擇回到公營體系?這是「供應派」永遠回答不到、也不想回答的問題,因為他們完全不關注價值和公義,只關注效率,和手頭上那一點利益而已。

(文字版原載於《信報財經新聞》)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