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處於無語的狀態,認識的朋友一個接著一 … 閱讀全文
標籤: 佔領運動
佔領顛覆擠塞常態 漫步德輔道中不是夢
如果市民不想交通擠塞成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政府便應改革現時核心商業區以車為本的交通規劃,容讓多元的交通及行人網絡,貫穿中上環一帶的核心地段,向低排放的目標邁進。
[佔領運動以外] 所謂革命
行動上看似激進,但思想上卻保守的人,即使權力能夠最後被顛覆,最後所建立的,也不過是另一個封建的牢籠而已。認真生活,拒絕犬儒,重拾失落的技藝精神;不跟從政府虛假的諮詢規則,假戲真做,建立政策辯論的精神與社群自主的論述基礎;工作極度專注,以職人精神的心態,敬業樂業;掌握自己時間與生命的節奏,保有個人的興趣並不斷鑽研精進,建立生活的豐富質感與層次,等等等等,這些對抗獨裁政權的生活與生存的方式
[佔領行動補遺] 游牧生活
如果說運動顛覆了精英領導群眾運動的思考框框,那麼更進一步的,大家都該去嘗試挑戰把人生規劃成賺快錢等退休的線性邏輯:推動共享工作空間、提倡游牧生活(Nomad Life)、嘗試去做當下認為應該去做的事,去「connecting the dots」,營造人生除打工之外的可能性,成為自己人生的設計師,這才是把自發而成的共享社區延續下去的方法啊。
[佔領運動以外]超過限度
有些人覺得佔領就是抗爭,於是佔馬路暴露公權力的不義;有些人可能就是Joseph Li所言的投訴民主貨不對辦的消費者,於是希望透過抗爭尋找話事人;有走出來天天睡在佔領區的鐵桿,也有更多沒有走出來,但都在高度關注,久不久就到佔領區的上班族。於是才做就了這有機的、不停互動、無法控制但卻是相依互存的小抗爭系統。
[佔領運動補遺] 抗爭藝術
這反映青年人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及行動,已經在挑戰自殖民時期以來,權貴所訂立有關空間使用權的遊戲規則。我們應該理解,佔領運動正正是一個平易近人、活生生的例子說明,原來庶民也可以透過自身微小的力量,一點一滴改變社會的權力結構。
Reclaiming Walkable and Breathable Streets for the People
This leads us to a crucial planning question: what kind of city are we pursuing? Do we want one with more roads, resulting in areas dominated by polluting vehicles, or can we have a city – with a network of vibrant communities – that is walkable, breathable and sustainable?
遮打運動顛覆使用公共空間的想像
城市本來就應該有更多供人「佔領」和行走的街道。根據2010年的運輸署數字,港島區及九龍區市區的平均車速只有分別每小時20及24公里,其實並不比單車的一般車速(15至25公里)快多少。佔領運動不但讓大眾有機會走出日常,我們其實應該趁機了解,一個更重視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爭奪原來屬於公眾的空間,本來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佔中還路於民 空氣污染救星
我們是否可以讓有關的步行體驗變為常態?謝謝佔領行動,讓香港的市民都能夠有機會走出迫巴士迫地鐵的日常,在充滿歷史建築與涵意的中環路段,享用清新空氣的同時,能夠體會一個以人為本的城市,如何共享屬於香港所有人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