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政府的房屋政策是否「托市」?其實不用 … 閱讀全文
標籤: 公屋
製造分化的主流經濟學 ─ 反駁寬敞戶可解決公屋短缺的謬論
香港有一種社會科學,非常喜歡在先有結論的 … 閱讀全文
從「供應派」與「分配派」看公私營房屋比例
公私營房屋比例是什麼意思?討論往往都是圍 … 閱讀全文
買樓借到盡的「置業主導」政策
所謂「置業主導」,本質上就是把房屋金融化 … 閱讀全文
林鄭新房策 勢壓抑出租公屋比例
林鄭稱會在啟德原屬私樓地皮轉為興建公營房 … 閱讀全文
收地唔起公屋就可以減少劏房?
有時讀報會令人瘋狂,近日就讀到曾國平博士 … 閱讀全文
興建公屋不需要土地儲備概念
所謂土地儲備概念絕非為基層興建房屋,只是 … 閱讀全文
十年人事幾番新 上樓買樓夢一場
古語有云:「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 … 閱讀全文
公屋非福利 土地非私產
古今中外,由房屋和土地引申的階級對立,都 … 閱讀全文
房屋分配關鍵詞:誰的需要?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需要」 … 閱讀全文
陳帆局長面對的兩座大山
信報財經新聞 2017-07-31 A2 … 閱讀全文
賣書捐錢week18—住屋不是地產
#賣書捐錢 手痕搵資料,想了解下梁振英治 … 閱讀全文
由回購到撤資運動
其實,香港早有社企把有關社區利益公司的相關條款,寫進其公司組織章程大綱和章程細則(memorandum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之中。假如倡議回購領展的組織者能夠與社企朋友合作,推動相關立法,與社區經濟息息相關的停車場和屋邨商場,是不是可受相關條例保障?是否可以推動政府擔保進行低息貸款打底,或者以政府的空置物業以作交換,讓市民和社區可以透過眾籌集資回購部分領展的「擱淺資產」?
公屋置業有幾筍?
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究竟公營房屋的本質是什麼?是以置業為本,還是以安居為本?兩者又分別會導出一個怎麼樣的社會?
不是土地而是分配問題
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曾說:「謊言重複一千次,就會成為真理。」近日其中一個最貼切的例子,就是「香港土地不足」這個命題。
重逢
已經過了兩年多吧,幾乎每個星期五的晚上, … 閱讀全文
不要房屋階梯 只要住得其所
說到底,所謂建立房屋階梯的講法,在公屋興建量不足的前提之下,只是為了減輕政府在供應房屋的角色,而淪為公營房屋私有化鋪路的託詞。當中關鍵,在於我們必須明確劃分資助房屋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以確保投資需求不會完全凌駕於自住需求之上,讓市民能夠各適其適,選擇符合自己人生設計需要的住所,不用再在房屋階梯盲目向上爬,剝奪人生其他的可能性。
從審計報告看公屋編配虛招
在長遠房屋策略的討論中,公屋編配政策相比 … 閱讀全文
「公屋劏房」豈是適切居所
原刊於《信報》A20 | 時事評論 | … 閱讀全文
公屋政策的數字「偽術」
房屋問題嚴峻,政府不求增加公營房屋的數量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