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區被殺,對讀者來說, … 閱讀全文
標籤: 步行
出埃及記——「非常( )德」是怎樣煉成
信報財經新聞 A15 | 時事評論 | … 閱讀全文
零碳革命 由跑步返工開始
節錄版載於2016-06-07經濟日報 … 閱讀全文
棄以車為本思維 建長者友善社區
政府應該盡快根據香港長者人口的比例分布【表】,在長者人口比例較高的區域、社區或屋邨,引入如紐約市般的「長者安全街道計劃」。根據警務處2014年的交通意外數字,長者人口較高的地區如黃大仙和觀塘,其交通意外的發生頻率亦往往較高(分別為586宗和503宗)。香港的交通規劃實在應該與時並進,建立更多長者友善社區,多鼓勵步行出入社區,不單可以大大減低交通意外的傷亡事件,更可以減低行人接觸路面空氣污染物的機會,改善長者和居民的健康。
永續都市 由一條街道做起
作為邁進永續都市的第一步,扭轉汽車城市或者是衞星城市的規劃模式,選擇合適的地點逐步增加行人網絡,結合原本街道與社區的特性,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步行社區,這才是真正的香港2030+,落實以人為本的智慧,順應全球都市永續發展的新趨勢
新年劃出無車區 一舉三得
同日刊於經濟日報國是港事 新年旺角朗豪坊 … 閱讀全文
趕電車走不智 應設行人專區
香港行人環境惡劣,綠化空間不足,「離地」的城市文化,讓我們日益與社區割裂。一個林蔭成群、商業蓬勃的行人及電車專區,比起盲目增加汽車路段的行車幹綫,更能夠充分反映香港特色,又可推動可持續發展,解決交通擠塞、空氣污染及社區欠缺特色等問題,一舉數得。
樹木值得有更好歸宿
其實,在城中的核心區,種植樹木的想像也不只局限於一棵一棵像插秧般間隔地栽種的,城中森林、廣場樹林帶等概念,看似是奢侈品,但偏偏就有城市把有關想法融入核心商業區之中,營造一條結合樹林帶、行人步道及商業活動的「綠色群帶路」(greenway)。
連結在地社區的新城市學
鉛水事件意外地令啟晴邨的名氣大增,而鉛水帶出的問題,則遠超喉管質量優劣的視角。我們應該問,住在啟晴邨、德朗邨的居民,除了被迫飲用鉛水、被迫呼吸由啟德郵輪碼頭漂浮過來的廢氣之外,導致這一切的規劃失誤,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有沒有辦法避免重蹈覆轍?
行人路「好走」 改善交通擠塞
政府討論交通政策,大抵會側重車流量與道路設計的關係,研究怎樣的設計才可以避免交通擠塞。不過,有關討論的盲點,是完全忽略行人在交通政策中的角色,沒有嘗試建立鼓勵步行的文化,過於依賴路面交通運輸,以致香港交通擠塞的情況日益嚴重。
MetroPop專題─無街步行
Green > 無街步行 你還會在 … 閱讀全文
市區重建 消滅行人
信報財經新聞 A23 | 時事評論 | … 閱讀全文
[訪問] 裕民坊一年之後…
按:策劃這個專題的出發點,是希望探究城市 … 閱讀全文
步行城市觀
[行街隨想]環保與城市是否不著邊際? 環 … 閱讀全文